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杨朝勇团队和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郑军华团队开发了一种空间转录组学测序新技术Decoder-seq,并运用该技术探究了早期肾细胞癌(RCC)两种亚型肿瘤微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进一步解析了肿瘤细胞的早期空间侵袭模式,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
Decoder-seq技术利用了微流控辅助的正交编码策略,可在3D纳米基底上生成高密度空间条形码的阵列,实现低成本、高灵敏、高分辨的空间转录组学研究。基于Decoder-seq的优势,研究团队完成了对小鼠嗅球中低表达嗅觉受体基因的空间分布解析及海马体单细胞图谱的精确绘制。在此基础上,团队采集了3例早期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2例早期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肿瘤中心及肿瘤交界区共8个组织样品,并应用Decoder-seq解析RCC两种亚型的肿瘤微环境。
Decoder-seq的工作流程 图片来源于《自然—生物技术》
根据细胞类型和分子特征,研究人员定义了7个细胞生态位(CN 1~7),发现两种亚型在细胞组成、免疫浸润模式和细胞间相互作用方面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空间的免疫评分分析表明,免疫抑制或浸润不仅与样本亚型有关,还与组织空间分布有关。此外,CN 5中的肿瘤细胞表现为从肿瘤中心到侵袭边缘再到正常区域的向外播散模式,且在侵袭边缘区的CN 5,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间有强烈相互作用,而在基质以及正常区域呈现耗竭态CD8+T细胞的上调。根据CN 5在扩散方向上的空间梯度上调基因,团队鉴定出了一组空间梯度表达EMT的相关基因(dEMT,27个),它们在CN 5的基质区域广泛分布,表明这类区域可能是肿瘤侵袭的“土壤”。值得注意的是,更高的dEMT得分还与RCC的不良预后和更高的肿瘤分期显著相关,这为理解肿瘤发展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3-02086-y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