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21见好就收才是赢网站(中国)公司官网

项目申报

成果申报

信息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 9721见好就收才是赢网站  > 纵向科研  > 正文

关于征求2023年度社会发展领域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意见建议的通知

发布者:点击量:发布时间:2023-05-09

关于征求2023年度社会发展领域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意见建议的通知

为做好2023年度社会发展领域省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科学编制项目申报指南,在广泛征集研发需求、征求省直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开展了研发需求汇总凝练、项目申报指南编写等工作,形成了2023年度社会发展领域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初稿。根据《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编制要求》,现将申报指南初稿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5月11日18:00。

本次重点针对指南方向提出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省科技厅将组织专家认真研究收到的意见,修改完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将不再反馈和回复。

相关意见建议请于截止时间前发至jxkjsfc@163.com。

 

附件:

1.2023年度社会发展领域省科技重大研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2.2023年度社会发展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附件1

 

2023年度社会发展领域省科技重大研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一、资源环境与碳达峰碳中和领域

1.弃土微结构靶向改造关键技术及工程裸露面生态修复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水利、交通、矿山、市政等重点工程建设产生的弃土消纳难和工程裸露面难以修复等难题,研究南方红壤区弃土微结构靶向调控机制;研发基于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具有水稳性、力稳性和孔隙适宜性的红壤结构营造剂;研制高性能适宜裸露面的生态修复人造土;研究红壤亲-疏水性和孔隙结构适宜的生态修复靶向营造技术;研制生态结构土壤结构营造剂的生产制造装备,适宜陡峭工程裸露面施工的生态修复装置;开展典型区域陡峭工程裸露面快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出适宜不同乡土植物生长生境的靶向红壤微结构营造剂不少于7种;研发具有良好的水稳性、力稳性和酸碱缓冲性土壤团粒结构的人造土,粒径大小控制在1~10 mm,45%≤孔隙率≤65%,12小时崩解率≤5%,抗剪强度指标c≥60 kPa、φ≥35°,50°≤接触角θc≤70°,酸碱缓冲容量pHBC≥ 25 mmol·kg-1·pH-1;开发适宜南方红壤区弃土微结构营造装备不少于1套,实现单台套设备改造能力不低于10吨/时,弃土改良成本控制在不高于250元/吨,实现弃土资源化率不低于85%;建立典型高侵蚀红壤区高陡工程边坡或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示范点不少于2个,开发适宜高陡坡施工的装备不少于1套,示范区域面积不少于50亩,在同等水肥条件下,实现工程裸露面生态修复绿植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增加不少于30%;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8篇,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SCI源刊论文不少于4篇,起草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不少于1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培养研究生不少于5名。

2.盐穴压气蓄能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以盐穴作为储气单元在压缩空气蓄能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开展江西省盐穴压气蓄能研究。探测樟树盐穴的分布、形态以及沉渣情况,研究盐层特性对成腔率的影响;开展疲劳气体荷载下盐穴的长期稳定性研究,探究盐穴压气蓄能运行参数与地表沉降之间的关系;研究多级串联绝热压缩/膨胀过程中级间匹配对能量转化特性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制;开发压缩空气蓄能智能化运行控制系统;研究盐穴内空气成分以及盐穴出口空气杂质成分演变规律,开发盐穴内压缩空气对发电机组的防腐技术;研发压缩空气蓄能系统新型高效蓄热和公用换热技术;核算压缩空气蓄能系统成本效益和降碳潜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调峰应用场景。

考核指标:构建樟树盐穴的分布、形态、沉渣情况以及盐层特性数据库1份;搭建地表-地下监测网络1项,为压气蓄能电站工程布局提供数据支撑;开发盐穴内压缩空气对发电机组的防腐技术1项;研发压缩空气蓄能系统新型高效蓄热和公用换热技术,电-电转换效率目标不低于60%,研发压缩空气蓄能智能运行控制系统1项;制定行业或地方标准不少于1项,受理/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3篇。

3.PVE冷冻机油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空调冷冻机油PVE分子量精准控制等技术壁垒,开展PVE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研发乙烯基醚聚合分子量精准有效的成套调控技术;开发新的高效加氢催化体系,实现聚乙烯基醚缩醛端基的有效去除和烯烃双键的有效饱和;研发匹配的润滑添加剂体系;建设万吨级/年中试示范生产线,助力江西冷冻机油产业链发展。

考核指标:产品技术指标全部达到国际先进PVE冷冻机油技术要求,具体为:动粘度@40℃:70±6mm2/s;粘度指数:≥84;酸值≤0.01mgKOH/g;微量水分:≤100ppm等;建设万吨级/年中试示范线,产品达标达产;制定行业或地方标准不少于1项,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受理/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生物医药

4.新型抗流感1类新药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针对呼吸道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以及常用药物高耐药的特点,开发用于呼吸道疾病高危人群预防和治疗的新型小分子抗流感病毒创新药物。开展创新药CMC、临床前及临床、核心原料生产工艺,关键剂型开发,产品产业化转化等研究,形成关键技术研究路线及成果,实现新型抗流感病毒1类新药的产业化。

考核指标:获得1类新药上市申请(NDA)受理通知书及药品注册证书各1项,制定企业标准不少于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不少于3项。

卫生健康

5.变频艾灸得气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热敏灸原创理论,针对艾灸得气这一关键核心问题,研究灸温、灸时、灸感等关键因素对艾灸得气的影响;研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量效关系,提升艾灸得气效率,提高临床疗效;研究艾灸得气方法,构建高效、高速、高质量的艾灸得气技术与方法;基于艾灸得气关键技术的突破,结合协作机器人与现代AI技术,开展艾灸得气装备技术研究,研发变频热敏灸智能化装备;开展基于灸疗大数据的技术方案优化研究,围绕腰痛病、膝骨关节病、功能性胃肠病症等疾病治疗需求,研究制定相关疾病灸疗方案及艾灸治疗室建设规范;开展灸疗技术数字化研究,构建远程灸疗服务平台,并在医疗机构等机构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研发变频艾灸得气技术不少于2项;研发变频热敏灸智能装备不少于3台套;揭示变频艾灸得气的灸温、灸时、灸感的量效关系;与专家人工施灸精准度比较,符合率达到100%;构建远程灸疗服务平台,实现远程诊断与灸疗操作功能。对施灸热源及运动轨迹的定位误差不超过0.25cm,数据转换在2s内,传送时间在1s内;净烟除味系统净化率达到95%以上;制定标准化艾灸治疗室建设规范不少于1项,规范在全国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不少于10家;制定地方标准不少于1项;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获批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不少于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不少于5篇。

 

附件2

 

2023年度社会发展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

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资源环境与碳达峰碳中和领域

1.工业废盐资源化高值利用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典型行业化工污染钠基废盐量大面广,处理难度高、产品难以资源化利用等瓶颈问题,研究废盐污染特征和大规模高值化利用途径,研发废盐中污染物热法高效协同脱除与盐溶液反应/吸附深度净化技术与装备,研发钠基混合盐物化分离与精制技术与装备,研发惰性及毒害组分固化无害化处置技术,提出废盐资源化高值利用系统性解决方案,并集成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构建不同行业废盐的污染特征数据库不少于2个,形成高值化利用技术途径不少于2条;废盐热解除杂装备能耗较行业现有主流装备降低不少于10%,TOC降低至10 ppm;高盐溶液重金属总量不高于300 ppb,满足离子膜氯碱稳定运行的原料要求;废盐高值化利用率不低于90%,综合效益较传统技术提升不低于20%;开发有机污染钠基废盐高值化清洁利用成套化装备不少于1套;开展不同行业废盐利用的示范工程不少于1个;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不少于1种;形成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不少于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8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2.南方丘陵地区重点工业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丘陵地区重点工业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成因不清、污染扩散过程复杂、风险管控水平低下等问题,研究南方丘陵地区重点工业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成因,揭示不同地下水类型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污染途径及扩散迁移规律;建立南方丘陵地区主要地下水类型区水文地质关键参数;研发重点工业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模型;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评价体系;研究适宜南方丘陵地区成本低、可持续、效果佳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

考核指标:提交江西省重点工业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对策1份;构建南方丘陵地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耦合算法、地下水系统建模方法、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模型、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评价方法等5套;制定重点工业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手册1部;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4篇,其中SCI/EI论文2篇,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及以上,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3.典型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域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防治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重点地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污染成因不明、超标风险增大、考核难以达标等问题,厘清我省重点地区细颗粒物与臭氧复合污染的成因、来源及其关键污染过程机理;研究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技术,研发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技术;研制高效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新型低温催化剂与催化氧化治理装备;开展示范工程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研发挥发性有机物控制低温催化剂不少于1种,所研发的新型低温催化剂在较低反应温度(<200 ℃)条件下,目标vocs污染物的转化率不少于90%,在一定湿度条件下,目标vocs污染物的转化率不少于85%;开发挥发性有机物控制装备不少于1套,并形成应用示范工程不少于1个;编制江西省挥发性有机物防治技术指南不少于1项,并被省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纳;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4篇,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sci源刊论文不少于2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4.高氨氮废水韧性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高氨氮废水来源多、成分复杂、处理方法适应性不强等难题,开展变化条件下高氨氮废水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普适性技术研究。探索毒性有机物的消减技术方法,研究不同C/N比约束下的氨氮高效去除与资源转化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藻类或菌种训育与收获技术,研究藻类的高效转化能源机制;研发微藻转油/饲料技术与装备,研发具有普适性的高氨氮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工艺,形成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毒性有机物消减方法与材料1套,开发不同来源氨氮废水的氨氮高效去除与资源转化技术与装备不少于2套,出水氨氮、总氮、COD、pH等关键指标稳定达到行业排放要求;研发氨氮废水稀土氧化物协同回收技术,回收率不低于90%;构建藻转油/饲料的生产工艺1套,研制藻转油装备1套,藻转油效率大于50%;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4篇,制定标准不少于1项;申请国内外专利不少于3项;建立示范工程不少于3个。

5.多源钕铁硼废料的有价金属综合回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多源钕铁硼废料镓、稀土等有价金属难以深度提取、高值转化问题,研究钕铁硼废料焙烧料外场强化选择性低酸浸出原理与方法;研究多源钕铁硼废料高效可控氧化焙烧技术与装备;研发镓、稀土有价金属逐级萃取工艺;开发化学沉淀-聚合水解二次除铝技术,构建有价金属高值转化工艺体系,并开展工程示范和新商业化模式研究。

预期目标:开发温度可控新型氧化焙烧回转窑装备不少于1套,一段焙烧氧化率不低于95%;盐酸消耗量不高于3.0 t/t REO,稀土/铁的浸出选择性高于95%;浸出残渣中稀土含量REO不高于0.1%,稀土浸出率不低于95%,铁溶出率不高于10%,镓总收率高于90%,稀土总收率高于97%;镓产品纯度高于99%,建立钕铁硼废料低酸循环利用工程示范不少于1处;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不少于1种,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制定行业或团队标准不少于2项,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不少于3篇。

6.黑色页岩非常规铀资源绿色高效提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黑色页岩非常规铀资源开发效率不高、提取工艺相对落后等问题,选育获得强活性、对有毒有害物质具有高耐受能力的适合黑色页岩铀矿石浸出体系的浸矿菌种;研发浸矿菌液快速制备技术及装置;研发黑色页岩非常规铀矿绿色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优化浸出体系工艺参数及条件,开展中试试验验证,形成非常规铀资源绿色高效提取成套关键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选育获得适合黑色页岩铀矿石浸出体系的浸矿菌种不少于4株;构建非常规铀资源新型绿色浸出关键技术,开发出适合低品位黑色页岩铀矿绿色提取集成工艺和装备不少于1套;实现矿石铀品位不高于0.03%,铀浸出率不低于60%或渣样铀品位不高于0.01%,酸耗率降至不高于5%;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4篇,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

7.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失效过程质谱分析技术与装置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失效缺乏监测技术的问题,研发适用于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失效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分析的专用质谱仪与接口系统,包括与标准电池加速绝热量热仪的接口装置、专用离子源、四极杆质量分析器、软件;实时分析研究电池逐步加热直至燃烧或爆炸失效不同阶段所产生气体的性质、种类与占比;收集不同动力电池失效过程的质谱指纹谱图并建立数据库,为深入描述电池热失控路线提供质谱数据。

考核指标:研发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专用质谱仪1台/套,能够实现与标准电池加速绝热量热仪的完全耦合,实现对引出气体的直接进样与电离,质量数范围在10-200 amu,扫描速度不低于100 amu/s,检测限优于1 ppm,建立动力电池失效过程产生气体的质谱数据库不少于1种;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1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8.基于微藻CCUS工程化固碳藻种的定向改造及其高值化利用技术的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国内光合自养微藻的固碳效率低、微藻的高价值产品化不足的难题,研究工业微藻代谢的规律和调控机理,筛选抗逆性能高的微藻种株;开发适用于微藻工程化改造的定向育种技术平台;构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工程微藻株;培育适合江西自然条件的优势工程藻株,建立工业化生长模型和养殖条件,提高微藻固碳效率和藻粉产量。研究不同藻细胞特性、目标产物特征及培养工艺,设计成本合理的采收和分离纯化方法,开发适配藻蓝蛋白、虾青素、EPA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分离纯化工艺。

考核指标:开发适用于微藻工程化改造的定向育种技术平台1项;选育出具有高固碳能力的工程化光合细菌或微藻3株;构建基于工业化CO2的微藻固碳中试工程1项,提升微藻光合自养固碳效率20%以上,开发基于微藻资源化利用的高价值产品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

9.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及潜力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各类典型水库、湖泊水域面临的生态系统衰退、利用与保护不协调、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集成水域生物生态系统构建、评估养殖容量、营养科学转化、水域精准调控等资源利用与生态综合修复技术,综合运用鱼类群落调控、底栖动物生物过滤、藻-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生植物吸收等生物净水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构建净水智能平台,建立经典水库、湖泊的资源养护、环境修复、水质调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净水渔业模式,开展鱼产品质量提升评价、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实现净水渔业与水体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针对我省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现状不清楚、二氧化碳注入后可能引起的地质力学等相关问题,开展碳封存潜力区分布及范围研究,获取沉积盆地储盖层关键技术参数;针对高潜力区,研究查明封存区的地层结构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地下水分布特征等;分析适宜封存的储盖层结构特征,遴选最优储盖层,确定合理的二氧化碳注入方式;开展地质模型搭建和数值模拟研究,评估二氧化碳封存容量;研究预测二氧化碳的分布及逃逸的可能性;开展二氧化碳注入安全评估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碳封存潜力区评价技术方法1项;优选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目标区1-2处;完成二氧化碳注入数值模拟模型1项,制定碳封存安全评估技术规范1项;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3篇。

10.铜基产品碳足迹核算及全产业链降碳潜力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铜基产品面临碳贸易形势严峻但底数不清问题,开展铜基产品碳足迹核算及全产业链降碳潜力研究。构建江西省铜基产业数据库,建立江西铜基产业图谱;开发完善铜基产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江西省铜基产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选择2-3种典型铜产品开展碳足迹核算研究,在2-3家企业进行示范应用;测算铜产业链不同工序不同路径下减污降碳潜力及成本,提出江西铜基产业降碳路线图。

考核指标:建立江西省铜基产业数据库、铜基产业图谱、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各1份;完成2-3种典型铜产品碳足迹核算,并在2-3家企业开展示范应用;制定技术标准1项,并被企业或地方采纳;申报5个软件著作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3篇。

11.电解高氯酸钠降碳提效核心关键技术及工艺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高氯酸钠电解行业技术及工艺陈旧、电解生产效率低(60-70%)、用电成本高(约占生产总成本34%)等共性行业问题,研究开发新型阴/阳极材料、新型电极或新型电解模式,在不使用氟化钠等会影响氯酸钠电解系统和高氯酸钾品质的添加剂之前提下,降低高氯酸钠生产电耗,开展工程示范应用,推动我省高氯酸钠电解行业实现节能提效。

考核指标:氟化钠等添加剂降低阳极过电位的机制及新型高效节能阴阳极各1种;在不添加氟化钠等会影响氯酸钠电解系统和高氯酸钾品质的添加剂之前提下,电解液出料高氯酸钠浓度≥900g/L,氯酸钠浓度≤11g/L,高氯酸钠电解电耗≤1800kW·h/t(电解电,不含动力电);建立高氯酸钠电解示范生产线1套,实现降碳潜力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3件;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3篇。

12.惰性电极-稀土电解低碳零碳关键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的稀土电解阳极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成本高、能耗大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研究采用惰性电极进行稀土熔盐电解以实现低能耗、无碳稀土电解。探究稀土熔盐电解质本体的性质,研究稀土电解质本体熔盐的结构及在电解状态下电极界面熔盐离子结构和浓度;研究在熔盐中的不同稀土离子的扩散速率及电极界面熔盐离子在惰性电极上的放电顺序规律,探明惰性阳极腐蚀的主流反应机制,及抑制腐蚀的主要因素。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一种耐稀土电解质腐蚀的惰性阳极。

考核指标:开发耐稀土电解质腐蚀的惰性阳极1种,阳极腐蚀低于0.5 mg/cm2·h,电解电流效率90%以上,生产每吨稀土的能耗≤10000 kWh/t,稀土纯度达到99%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5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培养研究生不少于3名。

13.城市道路与公路温拌温铺(WMA)与冷拌冷铺 (CMA)沥青材料和结构系列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目前城市道路与公路路面普遍采用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从而产生大量碳排放的问题,进行温拌温铺和冷拌冷铺路面施工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研制改性泡沫沥青及混合料,开发温拌温铺二阶段路面施工技术;开发适用于普通新建路面或路面维修工程的乳化沥青及混合料的冷施工技术;开发适用于重载(桥隧)交通路面的油性冷拌树脂、改性沥青和混合料的二阶段冷施工技术;开发用于钢桥面铺装的聚氨酯改性混合料技术;建立1-2项温拌温铺和冷拌冷铺示范工程,开展降碳潜力评估及效应研究。

考核指标:开发路面温拌温铺施工材料及工艺技术1项,温拌温铺(WMA)的拌合温度不高于140℃,二阶段施工温度不高于50℃,车辙动稳定度≥3000次/mm,低温-10 ℃弯曲极限应变≥2000,稳定度≥15KN,流值10-30mm;开发冷拌冷铺施工材料及工艺技术3项;冷拌冷铺(CMA)的拌合温度不高于50℃,二阶段施工温度不高于50℃,车辙动稳定度≥3000次/mm,低温-10 ℃弯曲极限应变≥2000,稳定度≥15KN,流值10-30mm;建立1-2项温拌温铺和冷拌冷铺示范工程,降碳潜力不低于15%;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1项;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

14.锂产业链减污降碳路径与重点产品碳足迹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锂产业减污降碳形势严峻问题,开展锂产业链减污降碳路径与重点产品碳足迹研究。建立江西锂产业生命周期数据库,包括锂矿开采、原料生产、电极材料生产、电池生产、锂电消费、锂电回收等相关产业链的活动数据及排放因子数据;梳理锂产业减污降碳路径,测算江西锂产业减污降碳潜力,选择1-2家重点企业开展示范研究;选择1-2种锂电产品开展碳足迹研究,研究锂电池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征及减排机理;研究锂电池相关产品碳排放因子在线实时监测方法,建立锂电池产业链碳足迹监测管理平台,并推广应用到相关企业。

考核指标:建立江西锂产业生命周期数据库1套;形成1-2家重点企业减污降碳示范,减污降碳潜力不低于10%;完成锂电产品碳足迹核算1-2种,开发碳足迹监测管理平台1个,推广应用不少于10家企业;制定行业或地方标准不少于2项;受理/授权专利不少于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3篇。

15.典型新污染物对鄱阳湖濒危野生动物的影响及其保护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鄱阳湖流域典型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问题,开展鄱阳湖水环境监测,研究典型新污染物在鄱阳湖水环境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研发典型新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其在鄱阳湖水体和野生生物中的应用;研究典型新污染物在鄱阳湖水生食物链上的生物富集与放大效应,分析典型新污染物在鄱阳湖濒危野生动物体内的累积规律;研究典型新污染物暴露对濒危野生动物的毒性效应与致毒机制,探讨典型新污染物暴露对鄱阳湖濒危野生动物繁殖的影响,提出有效的鄱阳湖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策略。

考核指标:开发水体和野生生物中典型新污染物的痕量快速检测技术,监测效率提升50%以上;分析鄱阳湖水体、沉积物和野生动物中典型新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鄱阳湖典型新污染物的监测体系1套;筛选出适用于鄱阳湖典型新污染物监测的指示性物种2个;提出1份基于鄱阳湖水环境中典型新污染物污染状况的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对策;发表高水平论文5-8篇,申请国家专利3-5项。

二、生物医药

16.中药炮制(炒制)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中药炮制(炒制)方法,遴选代表性炒制品种,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现代组学、谱学、机械工程及数字工业等前沿技术,针对代表性炒制品种“形-性-味-质”开展质量表征、火候智能识别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形成炒制饮片智能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与优质评价标准,提升中药炒制饮片质量。

考核指标:建立1套炒制过程与饮片质量多维全息表征体系;建立3-5个代表性炒制品种的“形-性-味-质”电子快速辨识数据库;建立3-5个代表性炒制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建立2-3个代表性炒制品种的智能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与优质评价标准。

17.复合抗凝血涂层的研究开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体外循环导管、介入导管、人工血管等各类血液接触器械产品抗凝涂层在行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剖析生物体内纤维蛋白鞘的凝血功能分子机理,研究抗凝血技术路径,研发复合抗凝涂层,减少蛋白质、血小板的吸附,降低凝血因子激活;开发系统评价复合抗凝血涂层功效及生物安全性的方法,构建科学的评价技术,实现复合抗凝血涂层在医疗器械产品上的成功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复合抗凝涂层不少于1种,在不少于2种血液接触类医疗器械产品实际应用,其中不少于1种应用产品应完成动物实验,不少于1种应用产品获得注册检测报告,不少于1种应用产品获得临床试验机构的伦理批件或注册受理通知书。目标应用器械产品在模拟临床使用时,涂层无脱落。涂层血液相容性满足GB/T16886-4要求;建立不少于1项复合抗凝血涂层应用产品的技术要求;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18.赣产道地药材GAP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中药材生产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围绕赣产道地药材GAP基地建设需求,筛选优良种质并开展种苗繁育,优化集成生态种植模式,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建立采收与产地加工规程和质量溯源体系。研究评价药材生产过程关键节点质量风险的控制因子,提出质量风险阻控技术,提供核心的“六统一”“可追溯”规范化科学依据,产研合作开展GAP基地建设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单种药材筛选出优良种质不少于1个并建立繁育圃,研发生态种植模式技术不少于1项,制定规范化种植及采收加工技术规程1套,开发适宜的溯源技术系统1套,提出药材质量风险阻控技术,风险降低率不低于20%;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企业生产技术规程或内控质量标准不少于5项;申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技术支撑建设中药材GAP基地1个。

19.原料药/中间体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原料药/中间体价格高、污染处理难度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开展绿色原辅料使用、绿色工艺开发和节能设备运用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实现原料药/中间体绿色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完成质量与疗效一致性的原料药/中间体的开发。

考核指标:开发出能耗相比传统工艺降低20%以上,三废产生总量减少30%以上,产品收率提升5%以上的绿色原料药/中间体;获得法定机构出具的质量标准复核意见;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制定企业标准不少于2项。

20.候选药物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开展基于机制和靶点的创新药设计、合成、筛选、评价与新药研发,完成规模化原料药开发、制剂处方、质量控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价等临床前研究。

考核指标:获得候选药物不少于1个,完成候选药物成药性及临床前研究,获批进入临床I期研究,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发表科技论文不少于2篇。

21.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及试剂开发

研究内容:围绕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辅助诊断需求,开发基于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建立病理诊断抗体研发体系和标准化质量评价体系。通过选择特异性抗体或分子靶标,探索检测试剂研制与制备工艺,研究和评价检测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针对特定恶性肿瘤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检测试剂(技术)分析性能与临床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试剂具备科学的溯源性,溯源程序符合GB/T 21415-2008要求。试剂灵敏度、准确度、重复性、线性范围应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完成恶性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技术研究,验证完成肿瘤标志物制备技术路线,形成相应的生产工艺流程,并完成关键产品的产业化,通过产品注册检测,并获得临床试验机构的伦理批件或注册受理通知书,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

22.改良型新药研发与创制

研究内容:在已知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对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的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重点完成改良型新药提高有效性、改善安全性、提高依从性研究,完成改良型新药上市前药学研究,获得具有临床优势的药品。

考核指标:获得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或临床试验备案默许;获得法定机构出具的质量标准复核意见;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制定企业标准不少于2项。

23.智能医疗机器人精准定位系统研究及应用

研发内容:围绕现代临床治疗需求,研究智能机器人精准定位系统,机器视觉辅助及定位技术,实现图像的采集和分析。基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据分析,建立精准的系统算法,通过智能医疗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开发,提升患者体验,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准确性。

考核指标:输出机器人样机,提供核心部件、整机的可靠性设计和失效模型设计文件、性能测试分析报告;完成注册检测,并获得临床试验机构的伦理批件或注册受理通知书;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24.赣产道地药材核心种质资源收集与选育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中药材生产良种缺乏、种质混杂、种苗滥用等问题,以某种或数种代表性“赣十味”等道地药材或江西特色药材为研究对象,开展全分布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立核心种质资源库,基于分子生物学与农艺性状相结合开展评价,筛选优良种质进行区域性试验,开展适宜不同区域条件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的优良品种选育,研制优良品种标准和优质种苗标准,建立规模化生产性优良品种种苗繁育圃,开展优良种质药材生产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单种药材建立收集保存国内主要分布区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资源库1个,评价筛选出优良种质不少于3个,初步选育优良品种或新品种不少于1个,建立优良种苗繁育圃不少于20亩;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企业种苗生产技术规程不少于1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不少于2篇。

25.智能化图像处理技术开发及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不同病变部位的精细观测与病理分析等临床需求,研究显微视觉及高性能运动控制系统,以高效率获取高清晰度的病理学图像,并实现图像数字化,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识别的算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实现全自动数字化阅片平台及病灶识别系统,确保数字图像高准确率的分类识别和筛查诊断。

考核指标:智能化图像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形成产品样机。完成注册检测,获得临床试验机构的伦理批件或注册受理通知书。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不少于2篇。

三、卫生健康

26.基于消化道肿瘤微环境的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及临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高发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胆胰、胃、结直肠),利用干细胞、基因编辑等技术建立包含多细胞类型的肿瘤微环境类器官模型和动物模型,研究高发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过程,解析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细胞的异质性及多样性,鉴定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免疫、转移、代谢等微环境的关键因子和新细胞亚型,阐明不同微环境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开展基于肿瘤类器官模型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研究,验证新的药物靶标。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剖析肿瘤分子特征,发现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或者药物治疗新靶点;多维度探索肿瘤发生发展规律,建立肿瘤样本和数据资源库;以生物信息研究和大数据研究对标志物及其诊断效能进行验证,结合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构建精准预测模型,并开展前瞻性多中心验证;探索寻找治疗新靶点,阐明药物抵抗新机制,建立以精准医学为导向的恶性肿瘤临床诊疗新模式。

考核指标:选择1-2个消化道肿瘤病种,构建3种及以上肿瘤微环境类器官模型,获得1~2项具有自主122cc太阳集成游戏的肿瘤类器官构建新方法,建立肿瘤类器官应用检测平台1个;利用所建立的肿瘤类器官模型,发现2-3种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开发1~2种肿瘤诊疗新策略。发现1-2项新的肿瘤标志物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验证,建成1个胃肠肿瘤生物样本库及数据资源库;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指南和专家共识1-2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5篇;申请发明专利2-3项。发表学术论文4-6篇,培养研究生3-5名。

27.房性心律失常综合诊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房性心律失常的多学科综合管理诊疗及随访平台;研究代谢综合征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探索房性心律失常上游治疗流程;探索血清标志物对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预测价值,研究其与房性心律失常风险分层和预后的关系;探索不同情境下房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策略;研究不同临床情况下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及节律治疗对心脏功能及预后影响;制定不同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层治疗方案,提高房性心律失常治疗成功率。

考核指标:开展至少2000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多中心队列研究,建设覆盖至少50家基层医疗单位的综合诊疗随访平台1个;制定房性心律失常多学科规范化诊疗与管理流程;建立通过血清学检测预判房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建立结合血清学指标对房性心律失常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体系;制定至少3个不同临床情境房性心律失常控制方案及临床治疗(包括射频消融)策略指南;以上成果在全省至少20家医院开展示范推广。发表SCI文章3-4篇、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3项。

28.江西省头颈部肿瘤诊治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江西省头颈部肿瘤(鼻咽、口腔、下咽和甲状腺肿瘤)发病率高等特点,建立起我省头颈肿瘤早期筛查、临床治疗专用平台,通过建立生物样本库以及全生命周期的临床随访队列;开展多学科的MDT合作研究,构建多种可用于免疫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建立基于血清标准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应用高通量多组学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筛选有效差异的免疫治疗关键生物标记物,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开展基于真实世界的免疫治疗有效性的研究,验证常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多中心队列,筛选和验证治疗获益人群的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考核指标:建成覆盖面广的包含临床信息、病理信息、组学和随访等多维度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平台;建立基于常规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恶性肿瘤精准分子诊断和疗效预测体系。可选择头颈肿瘤中1-2个病种,开展300-500例的多中心队列研究1-2项;阐明早期发病及免疫治疗关键生物标记物1-3个;发现早期诊断至少1-2种免疫治疗肿瘤疗效、预后的分子机制;研发并验证基于该瘤种早期筛查-免疫治疗标志物的精准诊断方法/试剂盒1项;制定单病种早期筛查-免疫治疗规范或共识1个,提出或优化治疗方案1-2个;发表高质量论文3-5篇;培养研究生3-5名;申请专利2-3项。

29.江西省单基因遗传病防治技术及防控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江西地区人群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性耳聋,地中海贫血、脊髓性肌萎缩症、苯丙酮尿症等),建立大规模单基因遗传病的样本和数据资源库,多维度生物信息分析和大数据研究;研发针对江西地区人群常见单基因遗传疾病的高精度产前筛查和诊断新技术,实现对生化、基因等检测方法应用于单基因遗传疾病的整合分析;研究单基因遗传病出生缺陷风险预测与预警、筛查、诊断与治疗相关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规范体系;建立覆盖江西省的单基因遗传病监测防控体系;建立覆全周期、续贯式的单基因遗传病综合防控模式,制定适合江西省情的单基因遗传病防控策略与效果评估规范。

考核指标:针对至少2个病种开展总数不少于8万例人群筛查,明确相关疾病携带率及发病率,建成1个多中心遗传疾病样本及数据资源库,制定产前筛查及诊断策略;明确单基因遗传病防控筛查与诊断的临床操作流程和临床价值,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指南和专家共识2-4项;建立临床干预路径和方案,并在我省多发地区至少10家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示范。

30.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筛查及新型诊断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升高的问题,筛选可用于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强特异性的阿尔兹海默症生物标志物,研究定量诊断阿尔兹海默症的技术方法,研发快速准确定量诊断技术;开展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筛查技术研究;研究开发阿尔茨海默症检测试剂,提升检测灵敏度、准确度。

考核指标:筛选至少3个阿尔茨海默症脑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开发出至少2项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和方法;开发至少1项阿尔茨海默症诊断试剂,检测时间小于1小时或准确率>90%;制定行业标准或指南至少1项;申请/授权发明专利至少2项。将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至少在5-10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31.神经病理性疼痛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癌痛和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常见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和并发症防治问题,探索微创介入、神经调控和手术等非药物精准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路径,实现各类治疗方式优劣选择的临床策略研究和预后模型建立,为指南和诊疗规范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根据临床研究结果、制订规范化治疗流程,依托医联体和网络进行关键技术培训与推广;从神经递质、炎症反应、胶质细胞、线粒体功能、细胞外囊泡以及免疫机制等不同角度剖析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相关机制,利用多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技术筛选与诊断及预后评估相关联的生物标记物与潜在靶标;开展神经影像学研究,提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的影像学特征与规律,建立以影像组学分析为基础的预测、诊断及预后评估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具有自主122cc太阳集成游戏的常见神经病理性疼痛非药物治疗数据库以及并发症登记网络信息平台,至少选择1个病种,建立总数不少于600例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非药物治疗队列;研发神经病理性疼痛非药物治疗关键技术3-5项,通过跟踪大规模临床队列的结局和实践总结,形成 2-4 个用于临床实践的临床干预路径和方案,并在我省至少10家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示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8篇,申请专利1-2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5名。

32.感染性与呼吸系统疾病早期预警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构建

研究内容:针对脓毒症、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等感染性与呼吸系统疾病早期预警和干预的问题,基于单细胞测序等基因检测技术方法,探索感染性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不同临床表型、不同细胞亚群表型特征及转录组差异谱,确定并筛选出不同临床表型的关键基因;建立感染性与呼吸系统疾病基因数据资源库,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关键分子机制、干预靶点,筛选能够早期诊断和识别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建立感染性与呼吸系统疾病早期预警和风险分层模型;结合网络药理学及新型制药技术,建立感染性与呼吸系统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及时康复和长效管理策略,依托医联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关键技术培训与推广,为指南和诊疗规范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考核指标:研发新型特异性和敏感度高的感染性与呼吸系统疾病早期识别关键技术不少于1项,构建早期预警和风险分层模型1个;制定针对感染性与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临床表型的个体化治疗、康复、管理方案2-3项,并在我省至少10家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4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4-6人。

33.重大传染性疾病监测预警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建立重大传染性疾病如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等早期预警、风险分层、分子诊断的基因检测技术;建立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诊断平台和耐药基因研究,开发高通量、多路复用和微流体诊断和监测系统;研究基于集合的人口流动大数据和法定传染性疾病报告数据预测模型,挖掘传染性疾病扩散传播区域链的风险因素;构建重大传染性疾病实时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信息发布的“三位一体”平台,建立基于群体分类的心理干预防控体系,提升重大传染性疾病早期发现与预警能力,实现精准医学为导向的个体化精准药物治疗,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防治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自主122cc太阳集成游戏的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测平台;研发并验证结合微流体技术的高通量诊断监测系统;构建基于人员流动大数据的传染性疾病时空风险预测模型;构建重大传染性疾病风险预警平台1项;制定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1项;培养研究生5名;发表高质量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34.遗传性肿瘤患者精准管理及家系阻断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为了解决肿瘤易感基因致病性突变向子代传递的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和改善后代生活品质,通过利用分子检测筛选遗传风险高的肿瘤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完成400例肿瘤患者的分子检测;根据分子分型结果对上述患者/家庭成员进行精准管理和治疗;利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阻断肿瘤易感基因致病突变向子代传递;针对30例具有遗传性肿瘤的患者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研发性价比更高的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和遗传性肿瘤PGT检测试剂盒。

考核指标:为遗传性肿瘤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制定精准的诊疗方案并参与制定相关的全国专家指南/共识1-2项;建立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主的遗传性肿瘤患者的诊断方法,至少在5-10家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示范;研发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和遗传性肿瘤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试剂盒1-2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

35.重大风湿免疫疾病新型抗体的筛选和临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重大风湿免疫疑难病,基于人源化抗体筛选技术,对筛选的抗体进行亲和力、中和效果、晶体结构以及动物模型评估,筛选出疗效佳的抗体,并应用于临床相应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建立人类全基因组文库,通过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快速定性定量抗原表位,以及与风湿免疫疾病相关的抗体谱,用于开发自身抗体检测试剂,并在省内医疗机构进行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收集至少200例病人标本,完成人类全基因组文库建立;筛选并验证至少2个特异性自身抗体靶点,应用于临床预测相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建立患者的自身抗体文库并筛选出至少2种可用于诊断试剂盒的阳性定量参考品的自身抗体,阳性率>90%;研发新型个体化干预手段至少1个、开发基于自身抗体类型的疾病预后评估技术体系至少1套;建立基于自身抗体为导向的精准诊疗模式1个。制定相关诊断标准或临床管理行业规范至少2项,申请/授权发明专利至少1项。将诊断试剂及精准诊疗模式至少在10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36.慢阻肺疾病阴阳属性呼气辨识仪研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中医疾病阴阳属性识别依据客观化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采用电喷雾萃取电离和多质量分析器杂化串联技术,对呼出气体分子进行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确度无创识别,组建可扩展性的人源呼气性代谢物数据库;遵循模块化设计、一体化结构、智能化控制、自动化分析等设计思想,制定仪器的六大功能,设计并研制慢阻肺疾病阴阳属性呼气辨识仪,研究建立慢阻肺稳定期证属阴/阳虚的无创分子识别技术;研究慢阻肺稳定期阴阳属性与呼气代谢产物分子之间定性定量关系,构建病证分子识别模型,最终实现基于呼出气体的慢阻肺稳定期阴阳属性精准识别。

考核指标:证实并阐明中医疾病阴阳属性有物质基础;研制慢阻肺疾病阴阳属性呼气辨识仪1台套,仪器对10ppb体积浓度的丙酮等标准气体的检测信噪比优于100,整机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长优于3000小时,对标准物质(10 ppb)检测的回收率在90%-110%之间;临床确诊的样本本机检测准确率(AI判别)> 85%;研制慢阻肺疾病阴阳属性样本采集部件50套;完成200-300例临床标本检测;建立人源呼气性代谢物数据库,样本总量不少于300例;制定技术规范或标准(含申报稿)不少于2项;受理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发表高质量论文不少于3篇。

公共安全

37.挥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挥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等风险的应急检测及处置技术需求,针对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机理不明、应急处置效果不佳等问题,研究挥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规律及特点;研究挥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机理;建立挥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及预测模型;研究危险化学品泄漏监测与预警技术;研发挥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高效应急处置技术;研发集挥发性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与处置一体化装备。

考核指标:揭示化工企业生产车间挥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机理并形成专著;建立典型挥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模型;研发高灵敏、特异性强的挥发性危险化学品检测报警技术;研发高性能、高稳定性用于车间挥发性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集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与处置一体化装备1套,该设备能实现区域内危险化学品浓度实时监测、预警及处置等功能,报警响应时间不超过30 s,去除效率不低于90%。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

38.森林火灾高效扑救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森林火灾问题,研发环保、高效的新型森林防灭火材料、新型森林防灭火材料快速规模化制备技术及装备、新型森林防灭火材料的精准安全施放技术及装备,开展相关技术及装备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环保、高效凝胶型或无机类森林防灭火材料,凝胶型防灭火材料1年内降解率不低于90%,无机类防灭火材料pH维持在7.0至7.5之间、半衰期不低于24h,灭火效率比水提升50%以上、植被阻燃耐烧时长不低于5min;研制新型森林防灭火材料制备模块及消防装备1套,取得森林防灭火材料第三方检测报告,新型森林消防装备在3家及以上森林消防救援队伍开展示范应用。发表科技论文不少于2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39.智慧社会治理中的多模态感知与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智慧社会治理需求,开展网络空间中的多模态数据感知、特征融合、语义理解等研究,构建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精准用户画像模型、事件感知预测模型(算法);融合复杂场景的视频的多模态语义,研究面向视频深度学习模型(算法),自动识别重点场所的人员安全、车辆物品停放、环保卫生、公共设施、流浪动物等对象,精准识别视频中的人脸表情,构建不同监测对象的可视化立体感知。

考核指标:结合智慧社会的智能安防实际需求,研发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能监测预警平台1套;用户画像准确率≥90%,复杂场景下的人脸检出率≥98%,性别、年龄、喜怒哀乐表情等视频人脸属性不少于5个;危险物品、翻越攀爬、高空抛物、电动车入梯、车辆违规停放等安全风险因子识别种类不少于6种,其识别准确率≥97%;应用示范点不少于1个,申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4项,发表科技论文不少于2篇。

40.公共法律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整合程度不强、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网上服务监管能力偏弱等问题,研究适应社会需求的公共法律服务指南体系,建立面向公共法律服务对象的个性化推荐模型;研究满足实时业务需求的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协同调度优化模型,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综合调度;研究公共法律服务质量监管及预警模型,提供智能化辅助及质量监管能力;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开展集成示范应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及监管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加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

考核指标:研究公共法律服务数字资源融合、业务协同、智能客服、案件网上智能监管等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不少于4项,实现跨平台的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网上调度、网上办理、网上查询、网上监督等公共法律线上“一站式”服务不少于5项,覆盖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服务顾问、其他司法从业人员、社会公众等不少于4类主体,受理/授权专利不少于1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制定标准或规范不少于1项,在地市级司法局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

41.伏秋期干旱监测、预报预测及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干旱灾害监测、预报预测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关键技术瓶颈,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江西伏秋期干旱事件的演变规律和时空分布;利用卫星遥感和降水、地表温度以及土壤湿度等监测资料,研究多源数据融合、多方法集成的综合干旱监测技术;研究建立统计学-动力学混合的干旱预报模型,开发干旱预警预报系统;利用星空地多种观测设备开展云宏微观特征观测试验,研究伏秋期典型云系垂直结构特征及发展演变规律,评估空中云水资源和增雨潜力,建立适时的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伏秋期干旱预报模型,产品空间分辨率到百米级,开发基于B/S架构的干旱监测预报系统1套;建立伏秋期人工增雨的概念模型及催化指标体系,并在全省开展示范应用;成果获得行业主管部门的采信认同,为政府等部门开展相关服务;发表论文3-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3项,培养青年科技骨干3-5名。

4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关键原材料与探针研制及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食品及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典型致病微生物等主要危害因子的快速检测,研究具有主要危害因子靶向能力的生物及化学识别元件,开发靶向识别的高信噪比荧光及荧光/比色功能量子点及聚集诱导发光微球探针,研发基于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快速筛查和检测技术;研究检测传感体系中信号转化和放大策略,明确量效及构效关系,研发基于CRISPR-Cas技术的典型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开发基于上述检测技术的便携式定量检测设备。

考核指标:研制主要危害因子的生物及化学识别元件不少于5个,开发具有自主122cc太阳集成游戏的高信噪比荧光及荧光/比色功能量子点及聚集诱导发光微球探针不少于5种,其性能可媲美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制出基于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主要危害因子快速检测技术不少于5种,并形成相应快检产品,针对主要危害因子检测的分析时间小于15min,回收率为80%~125%,产品假阳性率小于5%,无假阴性;研制出针对典型致病微生物的CRISPR-Cas快速检测技术,针对细菌和病毒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不低于100CFU/mL和10copies/反应,检测时间小于45min;研制出上述检测技术配套便携式定量检测设备不少于1种。受理/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43.江西应对极端干旱关键技术研究及应

研究内容:为筑牢水旱灾害防御防线、依法科学精细调度水资源,强化预测预报预警,更好保障农业强国和粮食安全。以江西省2022年干旱灾害为切入点,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极端干旱产生、发展、致灾的演变过程,分析极端干旱灾害造成农业灌溉和人饮困难的集中暴发时间、空间分布及主要成因;揭示极端干旱特征及驱动机制,阐明城市和农村因旱造成人饮困难的边际递增效应;开展不同生育期水稻受旱减产试验,揭示极端干旱条件下水稻受旱减产过程及机制;围绕农业灌溉和人饮困难两类承灾体开展干旱指标研究,研究面向作物、人饮等不同承灾体的干旱指标,构建基于多驱动因子适于不同承灾体的干旱度量指标及分级标准;基于农业干旱和人饮困难指标的驱动要素,研究基于多驱动因子的干旱预报技术,实现多驱动因子动态变化条件下的干旱预报,研发旱情预警预报综合系统,并在江西省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构建一套江西省干旱预警预测业务数据库,包含以县为单元的农业、人饮和城镇干旱风险等级评估数据,河湖库水情、雨情及墒情实时动态更新;研制一套干旱移动巡查系统;研发一套适于江西省农业干旱和因旱人饮困难的干旱预警预报系统。干旱程度评价精度大于80%,干旱预警命中率大于70%;整体成果获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水利厅等行业主管部门的采信认同及实践应用。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项,科技论文不少于5篇,培养青年骨干3-5人、研究生3-5人。

 

Baidu
sogou